案例展示

守护湾区万家灯火,共绘湾区碧海蓝天

一、企业简介

中国广核集团(简称“中广核”),总部位于广东省深圳市,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控股的中央企业。中广核以“发展清洁能源,造福人类社会”为使命,业务已覆盖核电、核燃料、新能源、金融服务、核技术等,拥有3家香港上市公司及2家内地上市公司;截至2021年7月底,集团控股在运清洁电力装机容量超过6420万千瓦,其中核电2825万千瓦,新能源超过3600万千瓦,是中国最大、全球第三大核电企业。

中广核旗下大亚湾核电基地位于美丽的南海之滨,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深圳,于1980年筹建、1994年商运,与深圳经济特区同孕育、共成长,有幸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员,大亚湾核电持续27年为湾区提供安全、清洁、稳定的电力,不遗余力开展节能减排、生态保护、环保教育行动,并积极带动周边社区经济社会发展,致力做大湾区电力的可靠供应者,做大湾区繁荣的有力支持者,做大湾区碧水蓝天的硬核守护者,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

二、做法

(一)点亮大湾区:供应清洁稳定电力27年

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世界级竞争力,稳定的能源供应是基础。湾区的电力需求旺盛,但本地一次能源资源条件却有限,而核电具有安全、清洁、经济、能量密度大、燃料消耗少等特点,与湾区的电力需求特性能够较好地匹配。

大亚湾核电基地自1994年投入商运以来,累计安全运行超过100堆年,安全运营指标稳步保持在国际核能运营领域前列,岭澳1号机组连续安全运行天数持续刷新并保持国际同类型机组纪录。大亚湾核电基地的安全稳定运营,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清洁电力。基地商运至今,已持续为粤港澳大湾区供电27年,为满足湾区电力供应、改善能源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20年12月31日,基地27年累计上网电量达8005.06亿度,其中输送香港的电量累计达到2738.98亿度。基地年均上网电量达450亿度,约相当于深圳市年用电量的46%、广东省年用电量的6%。

对港供电的27年里,大亚湾核电站每年为香港供电超过100亿度,占香港用电量的四分之一,相当于香港每四个家庭中就有一个被大亚湾“点亮”。香港作为一个人口稠密的金融中心及商业中心,电力稳定性对其至关重要。据香港政府统计,香港供电可靠程度超过99.999%,优胜于纽约、伦敦等许多国际大都市,核电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亚湾对港供电的稳定、可靠性,也赢得了香港对核电的理解和支持。2009年9月29日,在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的见证下,中广核与香港中华电力签署了大亚湾核电站延长合营期合同,根据合同,大亚湾核电站在结束首个合营期后,将继续向香港供电20年至2034年。习近平在签字仪式上指出:“大亚湾核电站的合营是香港与内地合作的范例。”为进一步优化香港能源结构,自2014年第四季度起,大亚湾核电站对港供电比例从70%增加到80%,每年向香港多供应约14亿度电。

(二)护绿大湾区:擦亮大湾区的“清澈眼睛”

2020年9月,中国首次向世界宣布“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最早开展低碳建设试点的地区之一,国家也赋予了大湾区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的使命,指出要建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美丽湾区。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员,大亚湾核电始终践行绿色发展战略,秉持“共生、互生、再生”的生态核电管理理念,致力通过节能减排、生态保护、环保教育等举措,为推动湾区低碳能源转型、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助力大湾区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大亚湾核电基地所在的深圳大鹏湾,2020年入选“全国三大美丽海湾”,犹如粤港澳大湾区“清澈的眼睛”。大亚湾核电基地于1998年即被命名为“深圳市环境教育基地”,2013年入选“中国美丽电厂”,2020年获挪威船级社颁发SHE(安全/健康/环境)国际标杆评级9级证书。

在节能减排方面,核电作为零碳排放、燃料消耗少的能源,环保效益显著。截至2020年12月31日,大亚湾核电基地累计上网电量8005.06亿度,与同等规模的燃煤电站相比,少消耗标煤约2.44亿吨,减少向环境排放二氧化碳约6.71亿吨,减排效应相当于种植了约180万公顷森林,可以覆盖9.5个深圳或粤港澳大湾区面积的1/3。大亚湾核电基地绿化种植的植被,其固碳的价值为4.33亿元;为避免、减缓和防治自然灾害,大亚湾核电基地投入39.04亿元;2011-2019年大亚湾核电基地累计支出环境保护费3.56亿元。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大亚湾核电在保持核电基地原生态自然平衡基础上,长期开展陆生生物保护、海洋生物保护和栖息地保护行动,守护着粤港澳大湾区东部的大亚湾生态圈。2016年海洋生物调研结果显示,浮游植物种类、浮游动物种类与1983年相比分别增加了105种和113种。2019年,中广核发布全国核电行业首份生物多样性报告《大亚湾核电基地生物多样性报告》。报告显示,通过长达15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在大亚湾核电基地10平方公里的陆地上,生活着超过200种野生动植物,其中陆地上发现有国家级重点保护动植物6种,包括凤头鹰、普通鵟、领角鸮、虎纹蛙、蟒蛇、禾雀花等;周边海域发现国家二级保护的石珊瑚种类15种。

2020年8月7日设立大亚湾核电基地珊瑚保育区

在环保教育方面,大亚湾核电联合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深圳市大鹏新区珊瑚保育志愿联合会等公益组织,开展海飘垃圾清理、坝光红树林复育等生态保护活动,倡导与传播生态环保、和谐发展的绿色发展理念,构建更和谐的大亚湾生态圈。2020年8月7日,中国首个核电基地珊瑚保育区在大亚湾核电基地设立,同时面向社会公开征集40名珊瑚保育官,共同完成首批断枝珊瑚苗圃培育,呼吁公众参与到海洋生态保护中来。

在环境监测方面,大亚湾核电持续对基地及周边环境、水质、生物多样性等进行实时监测和取样监测。大亚湾核电在基地半径10公里范围内设置了10个环境监测点,长期监测发现基地周边的环境放射性水平与电站运行前的本地数据相比没有发生变化。在大亚湾周边海域投运了5组海水监测浮标,对海水水质进行实时监测,发现海水水质良好,有97.1%的指标达到国家一二类海水水质要求。

在大亚湾附近海域游弋的中华白海豚、核电山林中频频出没的野猪、豹猫、蜂鸟,核电站旁郁郁葱葱的百年古榕林,还有长年栖息在这里的白鹭,充分印证了核电基地周边的良好生态。

(三)共建大湾区:建好一个项目、造福一方人民

大亚湾核电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坚持“建好一个项目、带动一地经济、造福一方人民”,利用自身专业、技术、资金优势,充分发挥核电项目建设综合效应,通过拉动就业、支持周边建设、消除社区贫困、支持国家科研项目等举措,推动周边社区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携手周边社区、城市共同参与到大湾区建设中来。

在带动周边就业、经济方面,大亚湾核电基地商运至今,累计为当地提供超过6000个岗位,让周边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基地直接就业人口达1.5万人。每年,大亚湾核电为周边投入基金约500万元,用于支持周边社区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环境整治等公益事业发展。大亚湾核电基地所在地深圳市大鹏新区,20世纪80年代初还只是个小渔村,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如今,大鹏新区人口由最初不足千人发展到超过15万人,人均收入较40年前增加40倍。核电周边的岭澳社区,用核电站征地补偿款兴建工业厂房,成为社区主要经济收入。目前该社区的固定资产、年集体收入逐年上升,稳居深圳东部各社区前列。

2020年,中广核率先将自然资本理念融入到项目运营管理,引入自然资本核算方法,应用到核电基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实践中。我们联合国内外高校、智库、NGO等多方力量共同探索,按照《自然资本议定书》标准框架,基于“设立框架阶段”“确定范围阶段”“计量和估算阶段”“实施应用阶段”四个阶段,通过启动评估流程、确定评估目标、确定评估范围、确定影响和依赖、计量影响驱动因子和依赖、计量自然资本状态的变化、估算影响和依赖、解读和测试评估结果、提出管理提升建议等九大评估步骤,评估大亚湾核电基地对自然资本实质性影响和依赖及其价值,分析自然资本影响和依赖对于企业现在与未来的风险和机遇,为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重要参考。核算结果显示,大亚湾核电基地运营20余年间,为社会和环境创造了4634.24亿元效益,远超其生产运营成本(382.74亿元)。

此外,大亚湾核电还积极参与基础科学研究项目,支持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布局建设,助力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大亚湾核电于2006年与中科院签订“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项目合作协议”以来,在地质勘察、规划设计、许可申报、现场施工、运维支持、后勤支持等方面密切配合,开创了我国企业资助、支持和参与国际大型基础研究实验项目的先例。“大亚湾中微子实验”被国际科学界评价为“中国人对基础物理的最大贡献”,2017年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极大提升了我国在基础物理研究领域的影响力。

三、效果

中广核近40年的发展历程中,大亚湾核电基地只是其中一个剪影,它代表着中广核清洁能源事业的蓬勃发展。2021年8月7日,中广核在第九届“中广核 8·7公众开放体验日”活动上,发布了集团核电板块助力双碳目标数据里程碑。数据显示,从1994年2月1日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投产至2021年6月30日,集团已拥有在运核电机组25台,核电板块总上网电量15174亿度,减排二氧化碳约12.5亿吨!核电板块总上网电量相当于种植森林超过了340万公顷,可以覆盖北上广深四座城市的总面积。

作为我国清洁能源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中广核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落实“三个排头兵”央企责任中积极担当作为,努力做到立足新发展阶段科学谋划未来,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上走在前列,努力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贡献力量。

主办单位:《中国企业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