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展示

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让世界共享健康

一、企业介绍

伊利集团位居全球乳业五强,连续八年蝉联亚洲乳业第一,也是中国规模最大、产品品类最全的乳制品企业。最优的产品品质、领先的综合服务能力和全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让伊利一直深受全球顶级盛会、赛事以及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信赖与认可。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19武汉军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到2016年杭州G20峰会,伊利作为唯一一家提供服务的乳制品企业频频亮相。同时伊利也是世界经济论坛、博鳌亚洲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等顶级峰会的合作伙伴。

二、做法

1、建立可持续发展工作机制

伊利设置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秘书处-可持续发展联络员”的管理架构,由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统筹推进管理“双碳”工作,委员会下设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秘书处及管理平台,负责协调推进伊利“双碳”的相关工作。伊利各部门、各业务单元,共同参与其中。

2、建立“三级目标体系”,率行业之先实现碳中和

伊利践行“绿色领导力”发展理念,引入节能管理新理念,建立了“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三级目标体系”,实施全生命周期绿色制造,实现从源头控制能耗,节约资源,削减污染物产生量,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

一级目标:实现乳制品温室气体吨产品排放量逐年递减;到2030年,生产单吨乳制品碳排放量较2012年减少40%,单吨乳品温室气体排放量控制在228.85kgCO2e/t;2060年之前率行业之先实现碳中和。二级目标:减少乳制品吨产品综合能耗,到2030年控制在46kgce/t,生产单吨乳制品综合能耗较2019年下降6%;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100%达标排放、合规处置。三级目标:推动基层单位节约水、电、气、汽、冷、煤、汽柴油的使用,单吨产品水耗、单吨电耗、单吨天然气耗用、单吨蒸汽耗用逐年递减,并限定目标值,即整体较2019年下降6%;无组织废气排放的综合治理率100%;逐年提高中水回用率、沼气回收利用率、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率;吨污水污泥处置费用、吨产品危险废物产生量逐年递减;开展破坏臭氧层冷媒设备的升级改造和环保型冷媒的使用。

在三级目标引领下,伊利实施涵盖绿色牧场、绿色建筑、绿色制造、绿色包装、绿色物流、绿色消费、绿色办公等领域的全生命周期绿色行动,持续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构建绿色产业链。

3、打造“绿智能牧场”,实现农牧循环发展

伊利打造“绿智能牧场”,提升牧场集约性、可追溯性和上下游协同能力,推行“种养一体化”生态农业模式,帮助合作牧场就地就近解决饲料供应,降低饲养成本,同时推动粪污还田,实现农牧循环发展。

(1)科学喂养降低合作牧场奶牛温室气体排放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测算,全球10.5亿头牛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8%。作为与奶牛养殖密切相关的乳制品企业,伊利积极测算并控制合作牧场奶牛温室气体排放,建立奶牛营养评估体系(DNAS),合理优化奶牛日粮配方,选用营养价值高且奶牛易消化的苜蓿草和青贮玉米作为主要的养殖饲料,提升奶牛消化和吸收速率,减少奶牛肠道发酵甲烷排放。

(2)“种养一体化”推进奶业与生态协同发展

为解决牧场面临的奶牛“吃”和“拉”两大难题,伊利自2013年起推行“种养一体化”模式,将种植业和养殖业紧密衔接,大力发展优质饲草种植,产出优质粗饲料,满足牧场饲料需求,能有效消纳粪污、培肥地力,实现物质与能量的循环。通过推动“种养一体化”,山东绿草源牧场将牛粪还田,让牧场外麦苗茁壮成长。小麦收割后,麦秸又可以做成粗饲料,成为奶牛的口粮,真正解决了牧场养牛的两大难题,山东绿草源牧场主高冠俊深受其益。2020年,伊利“种养一体化”项目覆盖272座合作牧场。

4、建设绿色工厂,强化水源地的保护

伊利从建筑设计、建材使用到工厂运行等过程,每一环节都切实考虑环境保护问题,通过改善设计工艺和引进先进节能减排技术,最大限度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污染排放。伊利位于阿尔山的工厂建立了三级防护区,周围设立三道防护网,对二、三级防护区进行隔离管理,同时设置警示牌和24小时监控,保障大兴安岭森林腹地的阿尔山火山低温活泉优质水源地不受污染。

5、引入绿色方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伊利引入制造过程绿色化率的方法论,持续开展温室气体碳盘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通过创新环保技术,提升能源效率等方式,确保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生产运营对环境的影响。伊利从2010年起,连续12年对旗下所有企业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系统核算;推进环境、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推动EHSQ管理信息系统结合业务使用各事业部分解下发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提升自动化程度,减少碳排放量。2021年伊利还启动了碳盘查和碳足迹培训,组建伊利碳中和团队,持续推动各项工作深入开展。

6、实施绿色包装,保护森林生态系统

伊利全面实施绿色包装,从包装减材设计、绿色包材的应用到使用后的回收利用,创新4R+1D模式,即拒绝(REFUSE)、重复利用(REUSE)、可回收(RECYCLE)、轻量化(REDUCE)和可降解(DEGRADABLE),全过程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伊利金典全面使用经FSC认证的绿色包材,用实际行动贡献森林生态系统保护。2020年,伊利产品塑料包材用量节约2,000吨,纸包材用量节约5,000吨,共使用FSC包材238亿包,相当于超90万亩森林得到了妥善的可持续管理。伊利部分产品使用了轻量化环保包装——爱克林包装,与传统纸盒或包装瓶相比,该包装质量能够减轻50%-60%,采用自然贮量丰富、类似蛋壳材料的天然碳酸钙,在减少材料利用以及回收利用方面有更高优势。伊利还使用了轻量化的PET包装,在特定条件下可100%回收,为保护森林做贡献。

7、打造绿色物流,减少运输环节排放

伊利依据国家及地方车辆尾气管理要求,通过提升车辆满载率、优化物流路径、全程GPS跟踪精准定位等举措,提升产品运输过程的车辆使用率、周转率,减少物流车辆数以及汽车尾气排放,最大程度降低运输环节对大气环境造成的影响。

8、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发展循环经济

伊利致力于成为绿色消费的倡导者和引领者,运用大数据精准调研消费需求,提倡有机生活,建议消费者选择更清洁、更环保、更节能的绿色产品,生活中有节制地使用生态资源,引导消费者开展包装分类回收利用,与社会各界共享绿色生活。伊利鼓励消费者进行包装可持续利用,发起空奶盒回收活动,邀请消费者提供收集的废旧空奶盒,联合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 Lab特邀艺术家童昆鸟将消费者回收的2,070个空奶盒打造成巨型艺术装置,在北京751D·Park艺术区进行展出。同时在消费者中发起“金典空奶盒改造”活动,鼓励消费者发掘空奶盒更多的实用与美学价值,支持废弃物回收利用,推动发展循环经济。

9、引导绿色办公,树牢绿色发展理念

伊利引导员工将环保理念融入日常工作,组织开展环保培训与宣传活动,倡导员工节能节水节电节纸和低碳出行,将绿色发展理念根植于员工心中。伊利将每年6月作为“伊利低碳月”,组织全国工厂开展“伊利低碳月”“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从文化上让低碳发展理念入脑、入心、入行。2020年,伊利开展第7个“伊利低碳月”宣传活动,以“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为主题,组织全国42家工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唤起用“可持续”让人类共享美好的意识。仅2020年,伊利组织环保培训493次,环保培训覆盖12,746人。

三、效果

1、环保总投入18,943万元

2020年,伊利环保总投入18,943万元,塑料包装节约用量2000吨,纸包装节约用量5000吨。截至2020年底,伊利开展节能项目591个,节约用电4,818.44万度,节约用水412.43万吨,节约天然气431万立方,节约用煤28,304吨,总计节能量34,708吨标准煤。“十三五”期间,伊利综合能耗下降18%。

2、连续十一年开展碳盘查工作

从2010年起,伊利连续12年开展碳盘查工作,通过强化能源管理、淘汰高耗能设备、调整产品结构、开展节能技改等举措,大力推动节能减排等目标的实现。目前,伊利已经基本形成乳制品加工制造过程碳排放数据库,是行业内首个具有自主碳盘查能力的企业。以2010年为基准年,伊利在11年间累计减排651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节约了107亿度电。

3、入选《企业碳中和路径图》报告

7月27日,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在联合国驻华代表处发布《企业碳中和路径图——落实巴黎协定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之路》。该报告是全球首份由联合国机构发布的全面指导企业实现碳中和的重磅报告,收录了来自美洲、欧洲、亚洲、非洲的55家企业先进实践。其中,伊利集团作为全球农业食品业代表企业被深入分析。报告认为,由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直接领导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直接促成伊利碳减排行动的显著成果。

4、绿色成果通过国家级认证

(1)获得工信部国家级“绿色供应链”认证

为响应国家对于包装材料轻量化、去塑化的发展趋势,伊利持续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构建绿色产业链,推广应用绿色环保包装。2020年,伊利与供应商多次交流互动,推动114家供应商应用可降解、可循环的材料及标准化的加工工艺,开展“去视窗”“无溶剂复合”“桶瓶轻量化”“环标定位涂胶”等10个改善项目,节约成本约1.42亿元,实现绿色采购,引领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可持续供应链。伊利集团公司和天津伊利乳业公司获得工信部国家级“绿色供应链”认证。

(2)伊利旗下19家工厂通过国家级“绿色工厂”认证

截至2020年底,伊利旗下19家工厂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级“绿色工厂”认证,树立行业绿色制造标杆,为推进建设制造强国宏伟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伊利的绿色化发展同时也走出了国门,伊利在泰国的子公司THE CHOMTHANA COMPANY LIMITED通过泰国国家级绿色工业认证。

主办单位:《中国企业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