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金通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始创于2009年,是由杭州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新三板上市公司,以“让公共出行更美好”为使命、不断提升公共出行体验为己任,专业为城市提供智慧单车、智慧公交、智慧停车等公共交通综合信息化解决方案。历经十余年的技术攻关和经验积累,将众多创新成果应用于业务场景,累计为国内外超300座城市提供公共交通服务(含马来西亚、巴基斯坦等海外项目),在国内70余座城市设立运营中心,业务覆盖29个省级行政区,并推出多个城市单车行业领先的创新模式,如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杭州模式、曾创四个全国第一(免费率、周转率、租用率、建设速度)的太原模式、全国首个实现公共自行车与共享单车融合发展的南昌模式、国内首个市级顶层规划设计的共享单车监管临沂模式等,极大地推动了绿色交通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目前金通科技拥有专利130余项,并荣获国家金卡工程金蚂蚁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示范工程、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浙江省创新型示范中小企业等国家级、省部级奖项近百项。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引领下,金通科技将继续发挥自身技术和创新优势,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为积极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助力国家“3060”目标贡献智慧力量。
近年来,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呈井喷式发展,在更好地满足公众出行需求、有效解决城市交通出行“最后一公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构建绿色出行体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是城市居民零碳、低碳出行的重要方式;但所伴生的过度投放、无序停放、服务缺位、监管难等问题,同时社会资本重复投资、城市管理负担无限,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增加了社会负担,导致绿色出行的减碳效果大打折扣。
积极响应《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方案》等国家政策文件,为促进共享单车和共享电单车在公共出行领域发挥更积极的减碳作用和零碳效果,金通科技集团确立了技术和管理双管齐下的治理解决方案,通过多项关键技术创新创建了城市单车监管平台,以城市单车监管平台为依托,创新提出了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共建共享的城市单车综合管理方案这一新商业模式。
1、关键技术创新
2019年4月南昌市政府与金通科技集团共同打造的“南昌市共享单车电子围栏和城市单车监管平台项目”,通过多项关键技术创新解决了“过度投放、无序停放、服务缺位”的共享单车乱象,解决了政府监管难问题。
(1)亚米级高精度电子围栏技术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硬件——定位地桩,形成精确到一米内的蓝牙信号覆盖区,规范城市单车必须在该区域内停放,解决了占据人行道、盲道等乱停乱放问题。
(2)物联网感知与平台承载技术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感知终端——智能AI驿站牌,通过发射无线感知信号,可实时获取到感知范围内单车智能锁上的电子标签中的信息,获得该车的类别、经纬度、时间等信息,进一步实现城市单车实时总量的监控、单车实时流向和周转情况、违停情况等。
基于云计算架构管理的物联网平台,承载感知终端的接入,同时具备海量数据存储,远程实时监控,程序升级等功能。
(3)太阳能光伏技术
智能AI驿站牌顶部装有太阳能板,无需通电通网,具备节能环保、安装便捷、即建即享的特性;采用低功耗及无线通讯技术,自动管理电量,续航可长达3-4天;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减碳”效果。
(4)人工智能技术
智能AI驿站牌聚合了智能语音交互和AI识别等功能,支持运维人员、调度中心对站点远程喊话;基于300余个城市项目的海量数据学习,AI视频对于单车姿势识别正确率达98.5%。
(5)大数据分析技术
大数据平台通过对每天数以十亿计的海量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计算、实现数据联通、消除数据孤岛,实现单车一体化管理的目标,为车辆合理调度提供数据支撑,提高单车周转率和运营活力。
(6)移动端数据实时传输技术
基于移动端数据实时采集和跟踪,实现了针对不同车辆类型的车辆上下架、日常车辆巡检、单车驿站管理、故障车辆检修、非法违停车辆处理、人员考勤、任务指派等功能,同时实现移动端数据、物联网平台和大数据平台的信息共享,满足了各类运维角色(仓管、巡检、调运、管理员、维修等)工作需求,人力成本下降达50%以上,有效提升了运营效率。
2、商业模式创新
2020年6月开启的临沂城市单车综合管理方案,是以城市单车监管平台为依托,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所建立的由政府授权、金通科技建设维护、单车企业付费投放的创新商业模式,有利于发挥政府监管职能,有利于社会成员协调合作,有利于促进分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政府主导,企业运作
城市管理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城市管理可以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扩大城市功能空间,降低城市运营成本,提升城市对资源要素的聚合力和功能的辐射力,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符合城市管理目前的特性。属地政府根据城区城市空间承载能力、停放设施资源、公众出行需求等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共享单车投放总量,并根据单车企业考核结果进行定量配额。
监管平台对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的管理、大数据对城市规划和交通综合调度的管理及社会资源综合利用等创新,可以给城市管理带来新的能力。
(2)协会牵头,行业自治,统一平台,智慧监管
根据城区空间承载能力、停放资源、公众出行需求等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投放总量。共享单车企业投放的车辆未在市级监管平台完成电子化注册登记,未取得电子车牌的,由行业协会协助政府部门进行治理。采用白名单准入管理总量和黑名单预警管理,单车企业按照“一车一牌”的原则,根据配额在监管平台完成投放车辆的电子化注册登记,获取统一编号的专用标签,才可合法投入运营。对未办理电子化注册登记的共享单车不得投入运营,将被清理收缴。同时,加强对市民文明使用共享单车的宣传教育,营造全市共建共管共治的浓厚氛围。
(3)三方参与,多元共赢
政府、服务商、单车企业三方签订合作协议,对城市单车实行入栏管理,单车企业入驻平台需支付相应维护费,通过技术管理和经济手段较好地达到了城市秩序和市民便捷之间的平衡。属地政府从企业管理责任落实、企业管理制度建设、停车秩序管理、服务质量评价等方面,对共享单车企业运营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定期发布考核情况通报,并将考核结果与企业车辆投放数量及相应政策支持相挂钩,根据考核排名动态调整各企业车辆投放额度。
创新成果转化,绿色出行率提升,助力双碳目标。基于关键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成果转化的城市单车监管平台和城市单车综合管理方案,一个围栏管住乱、一个平台管住量、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共建共享,促进城市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健康融合,有效解决了“过度投放、无序停放、服务缺位”等问题,更好地解决了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创建了“出行高效、停放有序、管控科学”的城市治理新局面,加强了单车出行吸引力,有效提升了绿色出行率,受到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等国内各大主流媒体争相报道,在全社会推动形成绿色出行的良好氛围。
以南昌为例,建设“城市单车监管平台”,有效解决了市场无准入、规模无限制、停放无区划、企业无主责、权益无保障、乱象无禁区等六无乱象。南昌公共自行车三期项目建设700余个电子围栏站点,四期拟建设5000个电子围栏站点,共接入6家共享单车品牌。运行一年,南昌城区共享单车违停率由20%降低到4%左右,在满足市民绿色出行需求的同时,有效改善了车辆停放秩序乱等问题,营造了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单车骑行量上涨35%左右。共享单车“南昌做法”的成功应用,引起众多城市的学习借鉴,掀起一股“公共自行无桩化升级热潮”,如嘉兴海宁、舟山定海、杭州桐庐、湖州德清、东营广饶等地,升级改造后的公共自行车租用量显著提升,其中海宁公共自行车单个站点日租用量最高增长达350%。此外,在2019年全国城管会议上该项目作为南昌城市管理亮点进行展示,受到参会的国家住建部及国内近百个城市管理单位领导纷纷点赞,同时李克强总理在南昌考察期间,也对该方案给予充分肯定。
以临沂为例,创建“城市单车综合管理方案”商业新模式,有效解决了“投放过量、精准定点停车、围栏内车辆秩序停放、建设成本高”等问题。城区共享单车(电单车)总量最高峰时达到12万辆,而实际需求饱和量4万辆左右,单车投放严重过量。通过第一阶段建设1400个电子围栏站点,接入7家共享单车(电单车)品牌,搭建全市统一的监管平台,以政府监管授权、第三方平台建设运营、共享单车企业付费使用的业务模式运作,不仅有效避免社会资源浪费,将当地共享单车(电单车)缩减控制至4万辆左右,更通过“自我造血”保障了项目的可持续经营发展,将自行车交通与BRT、定制公交等公共交通方式有机衔接,打造一站式低碳出行生态圈,大幅提升绿色出行服务水平,绿色出行市民满意率超85%,绿色出行蔚然成风,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70%以上。城市单车管理“临沂做法”已成功推广复制到福建晋江、珠海横琴等地,并被授予“2020慢行交通行业十大事件”、“全国公共自行车碳减排卓越项目”等荣誉。